2025年6月19日 星期四

西馬賞鳥行(二):705-棕頭鵑鳩 706-鱗胸鵯 707-白喉褐冠鵯 708-山孔雀雉

705-棕頭鵑鳩  Little Cuckoo Dove  2023年馬來西亞武吉丁宜  原圖切裁放大

棕頭鵑鳩分布相當廣泛,北起雲南,南至小巽他諸島,一般森林裡常見。

雖說常見,熊家在東南亞也只在武吉丁宜日本庭園的停車場附近同一地點前後兩天各看到一次,而且這兩次的棕頭鵑鳩都很扭捏(懷疑是同一隻),遮遮掩掩的,不給好姿勢,像這張照片已經是最露相的了。



日本庭園主要有三個賞鳥點,第一個就是下圖這個休息站/禮品店附近的樹林,這裡種有櫻花,是擬啄木的快樂天堂,之前703到705的三種擬啄木都是在這一帶拍到。


第二個賞鳥點就是從停車場沿台階向上到第一個賞鳥點的沿路,這裡有各種闊葉喬木。

但地勢比較開闊,較不懼人膽大的鳥種會出現,但距離略遠與角度偏高,雖有之前705的棕頭鵑鳩以及下面的鱗胸鵯,取景上比較不利。



706-鱗胸鵯  Scaly-breasted Bulbul  2019年馬來西亞武吉丁宜  IUCN近危物種  原圖切裁放大

鱗胸鵯分布於馬來半島、蘇門答臘與婆羅洲的熱帶與亞熱帶森林,由於棲息地的喪失,已被IUCN列為近危物種(Near Threatend)。

鱗胸鵯背與翅部是橄欖黃綠色,喉部白色,胸至腹部為白邊黑鱗狀毛色,頗為特別。不過這隻被樹枝擋到,沒能完整拍到全身。



日本庭園中的第三個賞鳥點,是人工搭出來的,藏在庭園樹叢裡面,如無熟人帶路,不會發現樹林中有這麼一個鳥點。與之前在泰國大山國家公園山上空軍雷達站外的八色鶇鳥點頗近似,有人長期餵食在森林底層活動的目標鳥。


待站好定位,相機準備好,通常都會有些配角鳥先來暖場。

白腰鵲鴝(No. 602),東南亞的強勢鳥種,幾乎都不會缺席。


橙胸咬鵑雄鳥(No. 599),在比較高的枝頭上,無論如何頭都不轉過來,還好之前在泰國有拍到。



接著來了一隻新種。

707-白喉褐冠鵯  Ochraceous Bulbul  2023年馬來西亞武吉丁宜

闊葉林鳥種,分布於中南半島南部、馬來半島與蘇門答臘。冠鵯屬的頭羽會豎起來,這隻十分明顯。


這張正面照的白喉看得非常清楚



武吉丁宜的目標鳥就是下圖的這隻大雞─山孔雀雉

708-山孔雀雉  Mountain Peacock-pheasant  2023年馬來西亞武吉丁宜  IUCN近危物種  馬來半島特有種

山孔雀雉是馬來半島的特有種,但極少在泰南看到,目前都分布於西馬中部山區,屬森林底棲性鳥種,個性害羞,極難在野外看到。

山孔雀雉屬雉科,與孔雀同科不同屬,與孔雀類似的是,雄鳥尾羽都較長,求偶時會豎起來。尾羽尖有銅藍色斑點,豎起來十分燦爛奪目。不過這隻出現在熊爸熊媽前面的應該是雌鳥,尾羽短且銅藍斑點小且少。上圖側照看不出有藍斑點。


右邊側面照尾羽有些藍色。

此外西馬還有一種更難看到的馬來孔雀雉(Malayan Peacock-pheasant),是IUCN的瀕危物種,目前主要分布在大漢山國家公園,此次無緣。

看完山孔雀雉代表武吉丁宜的賞鳥宣告結束,接著就要拉車向北往西馬中部移動。

2025年5月25日 星期日

西馬賞鳥行(一):武吉丁宜與701-毛趾金絲燕 702-金鬚擬啄木 703-馬來褐擬啄木 704-麗色擬啄木

 

疫情結束後,2023年228假期去了馬國檳城,雖然有賞鳥,算是附帶行程,重點還是悶了三年出國透透氣。而一旦出國,就又引燃了賞鳥的熱情,而檳城之旅,也大致了解了西馬部分的賞鳥情形,有許多鳥是值得專程造訪的,於是決定夏天時再來一遊。

不過對西馬的鳥導,台灣的旅行社好友沒有提供有用的資訊,使得熊爸只能透過網路尋找,後來找到一家能跟熊爸時間配合的鳥導,敲好行程大概離動身也僅剩一個月多,時間有點趕,也造成此次行程的最大問題,因為沒有其他的替代選擇,而這位鳥導開價頗高,而且他自己沒有時間,是轉包給另一位鳥導,雖然轉包鳥導也很有經驗,人也很好,但他是從沙巴飛來,車也是租的,食宿等級也較差,看來成本都轉嫁到熊爸身上。所以,如果出國拍鳥,先從認識有口碑的著手,最好多問幾家。

這趟行程共計六天五夜,但賞鳥部分只有中間的四天。熊爸熊爸第一天飛到吉隆坡待一晚,酒店離雙峰塔不遠,就在這裡購物中心吃晚飯,自費吃下最行程中豪華的一頓(第二天後的食宿就包括在賞鳥費用中)。


雙峰塔(KLCC)夜景是不錯的。這張以及本次的旅遊照是用新買的手機小米13 Lite拍的,小米的相機部分終於算是及格,但也就是及格。之前用的小米8,雖然調校的不錯,但照相真的不行。


餐廳景觀也好


牛排也可以,但是份量有點少。


第二天近午鳥導來酒店接熊爸熊媽,第一個鳥點是位於吉隆坡東北的武吉丁宜(Bukit Tinggi)。這裡離雲頂高原不遠,賞鳥地點海拔可達1000米,與雲頂一樣也是一個知名的避暑地方。這裡也是西馬的知名鳥點,台灣許多鳥人部落格都有介紹,賞鳥都在一處叫做Japanese Garden(日本庭園)的遊憩區。所以,鳥友都會住在離日本庭園很近的一家四星級長得像歐洲城堡的度假村酒店,結果我們這家賞鳥公司負責人給我們訂離鳥點頗遠的一間民宿,這個民宿位於Selesa Hillhomes,基本上應是馬來有錢人的度假屋,長得像歐美的townhouse,實為淡水小坪頂的八卦山社區,絕大部分閒置,所以有的屋主就當民宿租給遊客,此地交通不便,晚上像鬼城,熊爸熊媽與鳥導共用一戶,各據一房,廚房客廳共享(用不到)。晚上入住時熊爸其實心裡就不高興,付那麼多的錢,住得如此簡陋。


下圖是住宿點、鳥點的位置圖

日本花園在山上,上山下山都要時間,這對鳥人來說十分不值,只能說旅行社負責人算盤打太精了。


701-毛趾金絲燕  Plume-toed Swiftlet  2019年馬來西亞武吉丁宜Selesa Hillhomes

這張攝於民宿外面牆上。

毛趾金絲燕原為白腹金絲燕(Glossy Swiftlet)的一個亞種,根據維基,在2017年有七個亞種提升為獨立種,毛趾金絲燕為其中之一。 

毛趾金絲燕分布在印度安達曼群島、馬來半島、婆羅洲與印尼蘇門答臘。其實,熊家在2013年在沙巴神山腳下的旅館屋簷下就看過,只是角度不對加上這鳥太黑看不出輪廓就沒有登錄新種,此次稍微好一點,可以看到上半身體形及大眼睛,不過因不是飛行版或站立版,所以灰白色的腹部就看不到。

這張是用熊媽的Sony RX10M4拍的。這次熊爸還是攜帶老單反機Sony A77M2,鏡頭是Sony 70-400 F4-5.6 G SSM的胖銀姬(一代)。這次算是胖銀姬的最後一次出征吧!熊爸一直懷疑,這管70-400是Sony在長距變焦鏡的不成熟作品,400端的畫質實在很難讓人接受,尤其是光線不佳時,這在疫情前幾次旅行都有存在的問題。所以這次旅行中大概只用了兩三次,後來比較兩個相機的照片挑出比較好的放在本部落格,選的都是RX10M4的作品。



702-金鬚擬啄木  Gold-whiskered Barbet  2023年馬來西亞武吉丁宜  原圖切裁放大

擬啄木在台灣只有一種,就是俗稱的五色鳥,而東南亞則是擬啄木的大本營,種類很多,之前有在沙巴與峇里島加了新種。而在西馬,武吉丁宜是著名的擬啄木聖地,曾有台灣鳥友在一棵樹上同時看到三種擬啄木,不過鳥導說那是花季,現在是夏天不可能。不過熊家也在兩個半天於日本庭園看到了三種。

第一種的金鬚擬啄木分布於馬來半島、婆羅洲與蘇門答臘的熱帶、亞熱帶潮濕闊葉林與山地森林。所謂的「金鬚」其實是指鳥腮幫子的毛是金色之故,這張照片是由下往上拍,雖然沒法完整拍出頭部,一側的金鬚還是很清楚看到。



703-馬來褐擬啄木  Sooty Barbet  2023年馬來西亞武吉丁宜  原圖切裁放大

在日本庭園看到的第二種擬啄木,分布於馬來半島至蘇門答臘,原先在婆羅洲的亞種已獨立出來(褐擬啄木, Brown Barbet)。

在熱帶/亞熱帶原生林與次生林活躍的擬啄木,這隻頗好動調皮,拍下的是倒吊的姿勢。



704-麗色擬啄木  Red-throated Barbet  2023年馬來西亞武吉丁宜  IUCN近危物種  原圖切裁放大

在武吉丁宜看到的第三種也是最後一種擬啄木,最重要的特徵是其紅色的喉部,這也是其英文俗名的來源。

麗色擬啄木分布於馬來半島、蘇門答臘與婆羅洲的熱帶亞熱帶低地森林與沼澤,可能生存環境受人類開發威脅,被IUCN列為近危物種。

這天下午的鳥況普通,尤其是目標鳥種沒有出現,期待隔天早上的賞鳥。鳥導又將熊爸熊媽載下山,山下有一小聚落,有華人餐館,鳥導放下兩人自己去別的馬來餐廳用餐,宗教影響吃飯。


香港美食家蔡瀾有來過



釀豆腐、扣肉、炒地瓜葉,再加一個雞湯就是兩人的晚飯。這可能是這次賞鳥行程中比較好的飲食,因為隔天熊爸就感冒了,沒有什麼胃口到行程結束,加上後面的鳥點相對偏僻,也跟這家賞鳥旅行社安排的住宿有關。

2025年5月3日 星期六

檳城行與699-鑲紅綠啄木鳥 700-紅樹仙鶲

 

2023年2月底,三年的新冠疫情已告一段落,算來離2019年夏天的肯亞行已經有三年半的時間沒有出國了,利用228的連假去馬來西亞檳城來個四天三夜小旅行透透氣。

酒店早餐可點現炒粿條,炒粿條應該是大馬華人的國民食物,粿條類似粄條,這裡作法是加上偏甜的黑醬油去炒,所以看起來顏色比較深。


主要的遊覽區域就是步行打的範圍以內喬治市(George Town),整個喬治市都是世界文化遺產,但其實老城區並不算大,所以還是覺得留一個白天時間找地方賞鳥,其他時間逛喬治市也夠。所以在出發前透過網路已與當地的賞鳥旅行社聯繫上,安排了八小時賞鳥遊,第三天一大早鳥導就來酒店。

鳥導是一位馬來老先生(個人推測有印度血統),談吐頗為有趣,是土生土長的當地人,以前的工作是在北海軍用機場擔任通訊電子方面的工作。鳥導接了熊爸熊媽後,並不在檳榔嶼本島賞鳥,而是走跨海大橋到馬來半島(照片是回程所拍,背景是檳榔嶼)。


這是Google的截圖,今日的賞鳥點是與喬治市隔海相對的北海(Butterworth)的內陸與海邊。在馬國行政上,所謂檳城其實是一個州,包括檳榔嶼全島與對岸的很大一部分,如地圖上的北海、大山腳皆為檳城的一部分。而鳥導帶熊家去的第一個鳥點是位於北海的Hutan Pelajaran Air Hitam Dalam,這是一個民間成立的生態保護區。


大門口的看板,這張照片是從Pokemon Go截圖下來的。這個保護區範圍並不大。


進門後的區域應該屬於半紅樹林地帶,有水椰樹,其去殼的果實就是摩摩喳喳中的亞答子。


水椰果實


在這一區有聽到紅樹八色鶇(Mangrove Pitta)的叫聲,可惜無緣見到。

沒想到保護區緊鄰人家,還是這家人住在保護區內?涼亭中坐著的是鳥導。


有步道,但步道很短。


步道區走完進入河邊,保護區中有一小溪穿過。


這裡有猴群,數量還不少,不過不是熊爸的菜,隨意拍個兩張。


可以看到河另一側是棕櫚樹,可能是私人產業。


還有水獺出沒,比較希罕。


園中有些普鳥或在星泰印尼已看過的鳥,如佛法僧、赤胸擬啄木、綠嘴地鵑、紋胸巨鶥、黑翅雀鵯等,但大多匿身於樹叢中,不是很好拍。


699-鑲紅綠啄木鳥  Banded Woodpecker  2023年馬來西亞檳城北海Air Hitam Dalam Educational Forest  原圖切裁放大

這隻距離稍遠,但在樹頂高聲鳴叫(第一次聽到啄木鳥叫聲),而讓熊爸注意到。胸腹有斑,頭至兩翅為褐紅,兩翅更偏深紅,背中線有橄欖綠色,特徵清楚。是熱帶/亞熱帶森林紅樹林生活的啄木鳥。

應是東南亞的普鳥,分布地是馬來半島、婆羅洲、蘇門答臘與爪哇。



700-紅樹仙鶲  Mangrove Blue Flycatcher  2023年馬來西亞檳城北海Air Hitam Dalam Educational Forest

坦白講,亞洲有不少藍身橙腹的鶲科鳥種,在野外看到熊爸完全無法馬上區別,這隻好在鳥導馬上就說出鳥名。

紅樹仙鶲是生活在熱帶/亞熱帶紅樹林中的鶲科鳥類,算是棲息地頗為特定且局限。其實檳城這邊不論是島上或本土都在大量開發,至少在這個區域紅樹仙鶲的生存環境是不太樂觀的。

紅樹仙鶲主要分布於馬來半島、蘇門答臘、爪哇、婆羅洲與菲律賓。

Air Hitam Dalam保護區觀鳥結束後,鳥導帶我們去北海的海邊,僅有一群濱鷸,且即使用單筒望遠鏡看都無法辨識的距離,所以待了一陣子後就去用午餐。

餐後在北海附近的稻田中尋找田間鳥種。二月底的時候馬來半島的水稻已收割,整個田裡光禿禿的,也沒有注水,加上午後氣候還頗炎熱,基本上沒有看到什麼鳥,印象中僅有鉗嘴鸛或小白鷺之類的普鳥,鳥導很盡力地幫熊家找鳥,可是也沒有什麼收穫,


鉗嘴鸛(No.82),從在斯里蘭卡的初相會,到如今看到不想舉起相機。

於是就請鳥導提前將熊爸熊媽送回酒店,結束了檳城賞鳥活動,熊爸熊媽繼續在喬治市老城區晃蕩。


晚餐在這家喬治市最知名的扁擔飯食堂解決,這家店在檳城機場也有店面。


主菜多是炸物,有數種不同的咖哩。這家是印裔開的,印度口味很明顯,有別於中午吃的馬來扁擔飯(鳥導找的店)。

印度奶茶、印度烤餅都有。味道不錯,熊爸對印度食物不排斥,但可能有人會覺得口味過於鹹辣。


2025年4月4日 星期五

694-藍歌鴝 695-栗小鷺 696-灰胸秧雞 697-白腹琉璃 698-紫綬帶


東非的鳥介紹完了,清理一些更早在本島拍的鳥。


694-藍歌鴝雌鳥  Siberian Blue Robin  2015年野柳  原圖切裁放大

藍歌鴝在台灣是稀有過境鳥,繁殖於東北亞,度冬於東南亞,最南可至印尼的大巽他諸島。

藍歌鴝顧名思義羽色應該是藍的,但很可惜看到的是母鳥,以後也不知何時有機會再看到公鳥,因為幾乎已經不去野柳追鳥了。

大約在2014到2016年間常跑北台灣的幾個重要鳥點拍鳥,野柳是其中之一,不過野柳也有幾個缺點,一是外包公司在8點才開園(以前8點前免費入園),從大門口走到鳥點還有段距離,以鳥的作息來說是有點遲了。第二點還是鳥人太多了,鳥人素質也不是都很好,人擠人搶位置還有一堆人放各種不相干鳥種的鳥音,坦白講並不是很好的經驗。所以以後就很少在本島拍鳥了,還是在國外舒服,尤其是非洲,真的是在度假,要嘛不走路車拍,要嘛酒店裡拍,很享受。



695-栗小鷺(栗葦鳽)雌鳥  Cinnamon Bittern  2015年宜蘭壯圍  原圖切裁放大

栗小鷺分布於東亞、東南亞與南亞,在台灣屬不普遍留鳥,且因生性害羞,常躲於水邊的長草叢中,不容易看到。這隻清晨出現於稻田中被熊爸拍到。

栗小鷺雄鳥背部是栗子色而得名,但雌鳥背部背部顏色偏暗(此在田野不易分辨),但有白色斑點且胸至腹有深色縱紋,但也有很多鷺科鳥種尤其是亞成鳥有此特徵,所以熊爸拍時還不敢確定。回家後放大照片看到其瞳孔為橢圓且有黑斑向後連至眼側,這是栗小鷺最重要的特徵,所以確認無誤。



696-灰胸秧雞(記錄照) Slaty-breasted Rail  2015年宜蘭壯圍  原圖切裁放大

這真是一張很抱歉的照片,鏡頭不給力,無法準焦,鳥兒不給你機會就躲進草叢了。

分布從華東至印度,在台灣,比較能在沿海地區的濕地與水田區域見到,屬不普遍留鳥,因為性隱密羞怯,熊爸到目前也就只看過一次。



697-白腹琉璃雌鳥  Blue-and-White Flycatcher  2020年桃園大園許厝港  原圖切裁放大

白腹琉璃是鶲科的鳥,雄鳥藍羽白腹非常漂亮,這裡是雌鳥,毫無特色可言。在台灣屬過境稀有鳥種,繁殖於東亞的西伯利亞東南、朝鮮半島、大陸東北與日本為主,度冬於東南亞。

本來熊爸在電腦中的白腹琉璃存檔照是一張2015年在野柳拍的亞成鳥,但那張完全沒準焦,以後也沒去補考。2020年在疫情時,去大園晃晃,車開到許厝港時,看到一群大砲在路旁對著防風林,趕快停車,等著這隻白腹琉璃雌鳥出來,及時拿SonyRX10IV拍下,因熊爸來得太晚已近天黑,這鳥出現兩次就去休睏了。同時間還有另一種體型更小的鶲科鳥種只出現一次。

這張照片拍攝時光線已經很暗,在快門1/30,ISO已達6400,RX10IV憑藉大光圈F4,拍出的還是可以接受,不禁懷疑平常用的Sony A77M2單反加兩隻變焦砲到底還有沒有用處。後來2004年底還有出國拍鳥的機會,下定決心再買一隻RX10IV(已停產)。因為近來可換鏡頭相機已進入另一世代,所謂的全片幅可換鏡無反相機加鏡頭也要二十萬左右,要花這錢至少在對焦與畫質上要遠超過RX10IV才行,所以還是先觀望一陣再說。這裡還有些故事可以說,以後慢慢道來。



698-紫綬帶雄鳥  Black (Japanese) Paradise-Flycatcher  2015年野柳

紫綬帶在台灣屬稀有過境鳥,繁殖於朝鮮半島與日本,度冬於東南亞。

這張有個大眼圈的是雄鳥,其實拍得算是對上焦了,但是因為光線偏暗,用的是富士HS50EXR,畫質實在不行。


下圖這隻是雌鳥,同天拍的,同樣相機,光線好得多。

紫綬帶是王鶲科綬帶屬的鳥,拉丁學名叫Terpsiphone atrocaudata,種名atrocaudata指的是黑尾,屬名Terpsiphone指的是愉悅的聲音,顯然跟綬帶的中文名稱沒有關係,再者,大陸稱為「壽帶」,又有分歧。

由於手頭上沒有1949年以前的中文鳥名的資料,但熊爸的推測是,綬帶屬的鳥本是中國常見,應該以前就用綬帶這個名字,但也有人說壽帶之詞來自喪禮中的用具,熊爸馬上想到哭喪棒,從亞洲綬帶的白長尾羽,也有那麼一絲神似,但用詞不甚雅,。而一詞,教育部國語辭典解釋是繫在玉佩或印信上的絲帶,此用典雅致,比較可採。但不論何種解釋,都是對壽帶屬的雄鳥繁殖羽的外型描述,繁殖期雄鳥的尾羽會長得極長,上面相片中的雄鳥尾羽,大概只有繁殖期的三分之一。

依泰西禮制,高級勳章會有綬帶,如下面照片中馬英九總統贈予王貞治先生二等景星勳章。景星勳章一至三等有大綬(四至五等為領綬、六至九等為襟綬),大綬(sash),就是王貞治從右肩斜背到左腰下的寬絲帶,勳章本體固定在於左下,相片中看得到一半。另外,在許多國家總統就職時都會配戴綬帶,尤其是中南美洲;而英國皇家歷史悠久,又有許多使用綬帶的特殊習慣。不過,從國際角度來講,用綬帶二字來描述鳥類,大家都聽得懂,私以為比較妥適。

資料來源:TVBS&Youtube




2025年3月15日 星期六

2019肯亞賞鳥行(廿八):689-非洲鵙 690-黑臉梅花雀 691-鸚嘴麻雀 692-褐脇山鷦鶯 693-白腹黑蕉鵑

689-非洲鵙  Brubru  2019年Kibo Safari Camp, Amboseli, Kenya  原圖切裁放大

這鳥的英文俗名很怪,推測是源自其鳥聲的法文發音,分布於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算是無危的普鳥,肯亞全境可見,喜針刺葉或闊葉樹林環境,獨隻或成對出現,以昆蟲為主食。



690-黑臉梅花雀  Black-faced Waxbill  2019年Kibo Safari Camp, Amboseli, Kenya

辨識與名稱上令人困惑的鳥種。因為還有一種從其分出的叫做Black-cheeked Waxbill,所以690應譯成黑臉梅花雀,另一種譯為黑頰梅花雀。可是在中文維基上,690譯成黑頰梅花雀,為什麼?因為國際上有一派這樣定俗名,690叫Black-cheeked Waxbill,另一種叫Red-rumped Waxbill(有中譯為紅腰梅花雀),搞到eBird上面的照片也有不太對的,就有可能被誤導。此處的690分布於東非(肯亞則為其南界)與南非,另一種僅分布於東非。

而在安博賽利國家公園,是這兩種梅花雀的重疊分布處,而這兩種又非常像,網路照片又不準確,偏偏在拍時,這鳥又極度好動,在吃花,鳥與花混成一團,沒一張完全准焦。

這兩種鳥的共同特徵為:上身為粉紅─灰色有條紋、黑眼罩、紅臀、黑尾。

回家查圖鑑時,書上說黑臉梅花雀有兩大指標,第一是黑臉梅花雀的黑色面積相對比較大(所以是黑臉而不是黑頰),用上圖比對只能有五成把握。

另一個特徵是黑臉梅花雀整體為較深灰色且雄鳥的腹部到尾部是黑色的,另一種則兩性都是粉紅─灰或深灰,還好熊爸拍到了下面這一張。

原圖切裁放大

由於胸到腹與腹以下顏色明顯區隔,所以應是黑臉梅花雀。不過ebird上有些在南部非洲拍的腹部至尾頗紅,應屬另一亞種。



691-鸚嘴麻雀  Parrot-billed Sparrow  2019年Kibo Safari Camp, Amboseli, Kenya  原圖切裁放大

這鳥是從灰頭麻雀(Grey-headed)獨立出來的新種,除翅膀外,全身都是灰色,維基上說是麻雀科中體型最大的,有17至18公分,熊爸現在回憶起來,覺得是比一般麻雀大,但不會很誇張。灰頭麻雀僅分布於東非,南界為坦尚尼亞北部,棲息地為半乾旱地區灌木樹林或草原地區。

這張的背景是酒店餐廳外的餵食器,看過熊爸之前的文章的都知道,這些東非獵遊度假酒店都會用餵食吸引鳥類,這家當不例外。不過很可惜的是兩天時間經過餵食器,如果有鳥,都是這種鸚嘴麻雀,不知是何原因,有可能是在人群往來的地方,野鳥還是比較害怕,不過熊爸是有看到酒店的馬賽族工作人員拿著彈弓想打鳥的動作。



692-褐脇山鷦鶯  Tawny-flanked Prinia  2019年Kibo Safari Camp, Amboseli, Kenya  原圖切裁放大

鷦鶯屬的鳥全世界大概有三四十種,台灣有三種,東非也有四種,其中這種最普遍。

褐脇山鷦鶯分布於撒哈拉以南非洲,棲息環境多元,但較偏好稀數草原、林地與農地,比較能適應人類環境

鷦鶯通常比較活潑,個頭又小,不算好拍。不過非洲的鷦鶯較不怕人,在近距離還是願意暫停晃動,擺個姿勢給拍。



693-白腹黑蕉鵑 White-bellied Go-away-bird  2019年Kibo Safari Camp, Amboseli, Kenya

這是這次肯亞之旅最後一個新種,其實在山布魯時又已經看到,可是這鳥吃素,尤愛針刺植物的花,被擋到拍得很不理想,至少這張把頭與身子大半露了出來,光線也很不錯。

白腹黑蕉鵑被歸在蕉鵑科,蕉鵑拉丁文學名為Musophagidae,意為吃香蕉的鳥,所以中文翻譯也沒問題,至於英文俗名Go-away-bird是怎麼回事,網路資料說是因其叫聲像go away而得名

蕉鵑科的鳥都分布於撒哈拉以南非洲,所以都是非洲特有種,白腹黑蕉鵑則分布在東非,喜歡半乾燥的灌木地區,以花果嫩葉為食。

其實熊爸在Aberdare Country Club還看到一種藍冠蕉鵑,但因為那鳥早上還在睡覺全身捲成一團加上背光,拍下來就是一團黑球完全無法辨識,就先不加入新鳥種數,等以後有緣再說。

肯亞行結束,加了86個新種,讓非洲鳥數達到161種,算是可以的成績。不得不說,東非氣候舒爽,人民和善,飲食能習慣而治安也沒有問題,景點多元,熊爸熊媽應該還會再次到訪(目標:山地大猩猩)。



西馬賞鳥行(二):705-棕頭鵑鳩 706-鱗胸鵯 707-白喉褐冠鵯 708-山孔雀雉

705-棕頭鵑鳩  Little Cuckoo Dove  2023年馬來西亞武吉丁宜  原圖切裁放大 棕頭鵑鳩分布相當廣泛,北起雲南,南至小巽他諸島,一般森林裡常見。 雖說常見,熊家在東南亞也只在武吉丁宜日本庭園的停車場附近同一地點前後兩天各看到一次,而且這兩次的 棕頭鵑鳩都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