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30日 星期六

283-黃腰太陽鳥 284-玉頸鴉 285-盧氏輝椋鳥 286-褐喉食蜜鳥 287-鐵嘴鴴

283-黃腰太陽鳥  Crimson Sunbird  2013年沙巴Sepilok Jungle Resort


這是隻雄鳥,羽色鮮豔,雌鳥很平凡,在野外不易與其他種太陽鳥雌鳥分辨。黃腰太陽鳥分布極廣,喜馬拉雅山南麓從巴基斯坦一直到大陸華南與大巽他群島都有。



284-玉頸鴉  Collared Crow  2014年金門


分布從華北到越南北部,近年來數量大幅減少,被IUCN列為易危物種。這種烏鴉在金門是留鳥,可算是普鳥,熊爸熊媽是在海邊看到,會與人類保持距離。



285-盧氏輝椋鳥  Ruppell's Long-tailed Starling  2012年坦尚尼亞賽倫蓋提國家公園 Seronera Lodge

僅分布於東非,但在東非的草原、林地、農地均有,屬普鳥。不過熊爸熊媽印象中僅在賽倫蓋提有拍到,其長尾羽是分辨特徵(這張沒照完整)。



286-褐喉食蜜鳥雄鳥  Brown-throated Sunbird 2012年沙巴Sepilok Jungle Resort


褐喉食蜜鳥是婆羅州普鳥,廣布於東南亞全境,一直到菲律賓與小巽他群島。與241的紅喉食蜜鳥非常像,主要辨別是眼後兩頰的顏色。這張腦後不是白色,是紫藍色的金屬光澤反射,因當時是正午,陽光直射。

286-褐喉食蜜鳥雌鳥

雌鳥則長相平凡,與雄鳥是同一地點不同日期所拍。這家旅館花木扶疏,離雨林探索中心極近,是當地華人經營,賞鳥團都會下榻之處。



287-鐵嘴鴴  Greater Sand-Plover  2014年金門


鐵嘴鴴與蒙古
鴴的分辦是賞鳥入門者的難題,熊爸看了許多資料,主要從嘴長、翼前與胸前推測為鐵嘴鴴。

夏天在歐亞大陸中北部繁殖,冬天南遷,可至非洲與澳洲。

2021年10月16日 星期六

278-大花鷚 279-棘毛伯勞 280-藍耳輝椋鳥 281-赤頸鴨 282-灰椋鳥

278-大花鷚  Richard's Pipit  2015年桃園大園


繁殖於西伯利亞、蒙古與大陸北方,冬天南遷,臺灣屬不普遍冬候鳥。



279-棘毛伯勞  Bornean Bristlehead  2013年沙巴Sepilok雨林探索中心  婆羅洲特有種(單科單屬單種)  IUCN近危物種  原圖切裁放大
驚怪指數★★★

棘毛伯勞是這次到沙巴賞鳥最大的獎品,也代表旅程即將走入尾聲。當我們最後一天在雨林探索中心的空中步道找鳥時,一小群約四隻左右的棘毛伯勞飛來,待了兩、三分鐘就飛走了,還好拍到,幸運!鳥書說這鳥不常見而且在森林中遊蕩行蹤飄忽不定,對牠的繁殖習性也不了解。猜想如果不在空中步道而是在地面,能拍到或看到這種鳥都不簡單。
這鳥長像與配色都奇怪,熊爸覺得外觀有點像烏鴉,頸後是黑色的,頭、頸是橘紅色但頭頂是金黃色(硬毛,因以得名),而且眼後有一個大黑班(公鳥才有),眼眶其實是深粉紅色的皺皮但太遠看不出來,嘴是黑色,上喙末端其實是向下鉤狀(這張也是太遠分辨不出)。熊爸好奇十九世紀的學者會將牠跟伯勞列為較近親屬,近來學者從DNA檢測認為與澳洲新幾內亞的燕鵙、鍾鵲的關係比較近。



280-藍耳輝椋鳥   Greater Blue-eared Starling   2011年肯亞Lake Nakuru Lodge   

驚艷指數★★★ 

分布於撒哈拉以南的的非洲,在東非是最普遍的藍色系輝椋鳥(glossy blue starlings)之一。與其他椋鳥一樣,喜歡撿拾人群剩下的食物,這張攝於旅館餐廳外。



281-赤頸鴨  Eurasian Wigeon 2014年金門  


赤頸鴨繁殖於歐亞大陸北方,夏天南遷,可至非洲,部分進入北美。臺灣屬冬候鳥,北臺灣少見,南臺灣多。主要還是北臺灣沿海地理環境不佳所致。
赤頸鴨在雁鴨中算是頗害羞的,只要看到人出現,就自動遠離。



282-灰椋鳥  White-cheeked Starling  2015年東京上野

東亞鳥種,臺灣屬不普遍冬候鳥,至今還未看過。在日本是最普遍的椋鳥,有北方來的候鳥,也有留鳥,這隻上了腳環。

2021年10月11日 星期一

273-翠翼鳩 274-棕耳鵯 275-絲光椋鳥 276-肉垂椋鳥 277-灰麗椋鳥

 273-翠翼鳩  Emerald Dove  2018年泰國春武里府Wat Tham Prathun


分布極廣,從印度往東可至華南、菲律賓、印尼與澳洲。在臺灣為不普遍留鳥,熊爸熊媽僅在宜蘭海邊防風林驚鴻一瞥,頗懼人類。後來在沙巴有看到一次,是撞擊賞鳥團遊覽車玻璃不幸歸天。在泰國則是數次,都是在較濃密的樹林中。




274-棕耳鵯  Brown-eared Bulbul  2015年東京上野


去東京的吃喝購物行程,趁早上有點空檔在上野公園逛逛,看看日本的普鳥有哪些,說不上是賞鳥。
棕耳鵯在日本是超級普鳥,猜想有如台灣的白頭翁,在上野公園的樹上安靜地待著,個頭大數量也不少,即使不上腳架以手持,也都可以拍出不錯的成果。鳥書稱台灣有一特有亞種主要分布於蘭嶼綠島龜山島等離島,偶見於本島海岸地帶。至於日本的亞種如果飛來台灣,就變成稀有的過境鳥。熊爸熊媽有在野柳岬看過,照片分析以日本亞種可能性較高。
棕耳鵯分布從日本、朝鮮半島、華東,至臺灣與菲律賓北部島嶼。



275-絲光椋鳥  Red-billed Starling  2019江西新建縣汪山土庫

絲光椋鳥主分布於華中與華南,鄉野常見,在台灣本島屬不常見的冬候鳥或過境鳥,在金門冬天會比較容易看到,是椋鳥科中相對外表好看一點的鳥類。



276-肉垂椋鳥  Wattled Starling  2012年坦尚尼亞賽倫蓋提國家公園  數位變焦


驚醜指數★★★(雄鳥繁殖期可再加半顆星,而且給予驚怪指數四顆星)

遍佈全東非與南非,這鳥與牛椋鳥一樣喜歡站在大型哺乳動物上找蟲吃(這張站在非洲水牛上,還拉屎)。
光看相片就知道這是一種不好看的鳥,注意右邊鳥眼下大約是腮幫子的地方有突起。左邊的是雄鳥,臉有點不太一樣。其實,肉垂之名是來自繁殖期雄鳥,以眼睛為界,眼後頭上半部的羽毛會脫落,秀出黃色的皮膚。眼先到嘴基變成黑色,額頭(頭頂到嘴的部分)會有數個黑色肉凸,然後嘴下頸部會長出黑色肉垂(像雞),請自行在網上搜尋,怪到不行又不美麗,無怪乎此鳥是椋鳥科下一屬中的唯一一種。相片中左邊的鳥眼先下已有黑色,額頭也有突起,不知是繁殖期完了還是準備開始的雄鳥。



277-灰麗椋鳥  Ashy Starling  2012年坦尚尼亞Tarangire國家公園  坦尚尼亞特有種


這種鳥是坦尚尼亞特有種,僅分布於坦國中部,但在IUCN認定是無危物種,應是分布密度很高。熊爸熊媽的經驗是,在Tarangire國家公園中很容易看見,特別是遊客休息區。去過東非的遊客就知道,在國家公園的休息區,常看到各種麗椋鳥撿拾遊客的剩餘食物,習性有如台灣的八哥或日本的烏鴉。

2021年10月9日 星期六

268-鳳頭犀鳥 269-中國黑鶇 270-黃嘴牛椋鳥 271-紅嘴牛椋鳥 272-冠鸊鵜

268-鳳頭犀鳥  Bushy-crested Hornbill  2013年沙巴Sepilok雨林探索中心


驚怪指數★★★
這對鳳頭犀鳥左邊為雌(嘴有黃色),右為雄鳥(嘴全黑),眼睛外圍與下顎為灰藍色,腹部黑灰,羽色全黑,這種搭配像是搞笑版油彩戰士的裝扮,蠻可愛的。

鳳頭犀鳥分布於馬來半島、蘇門答臘與婆羅洲。


269-中國黑鶇  Chinese Blackbird  2019年江西貴溪市天師府


原為黑鶇亞種,近年來獨立出來,成為中國特有種,以華南華中為主要棲息地,部分鳥有遷徙現象。台灣本島屬稀有冬候鳥,但在金門是普遍留鳥,常見到在草地上覓食。這張攝於江西龍虎山下的天師府,府內林木參天,光線不佳,但這隻夠近,ISO到4000仍可接受,RX10M4確實可用。




270-黃嘴牛椋鳥  Yellow-billed Oxpecker  2012年坦尚尼亞賽倫蓋提國家公園  數位變焦


牛椋鳥早期被歸類於椋鳥科下的一屬或亞科,現在學界將其單獨成科,其下只有兩種牛椋鳥,均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特有。黃嘴牛椋鳥西非分布較廣,但東非五國也算普遍。
在非洲自然生態影片中,最常看到就是牛椋鳥站在大型哺乳類動物上的影像(這張是站在非洲水牛上)。熊爸熊媽也從這些影片得到新的知識─牛椋鳥不僅會吃這些大型動物皮膚上的寄生蟲,也喜歡吃傷口的血,會讓傷口變得更大,所以未必是互利共生的模式。



271-紅嘴牛椋鳥  Red-billed Oxpecker  2012年坦尚尼亞賽倫蓋提國家公園  

驚艷指數★★★ (有如卡通動物的可愛造型)
這種牛椋鳥在東非更普遍,但西非就沒有(分布從衣索匹亞到南非共和國東北部),其顏色搭配很有卡通的感覺,黃色眼眶非常特別。
這張照片中的牛椋鳥站在什麼動物身上?是長頸鹿。


這張2019年攝於肯亞的The Ark旅館,注意最下面的那隻紅嘴牛椋鳥的位置,不知是傷口還是鳥啄的,牛血流不止


272-冠鸊鵜  Great Crested Grebe 2014年金門


冠鸊鵜夏季棲息在歐亞大陸偏北區域,冬天往南遷徙,可至非洲與澳洲。
在台灣本島稀少,在金門在海邊容易看到,這張攝於料羅灣。

2021年10月4日 星期一

263-白腰林鵙 264-黃腹鵯 265-和尚鸚鵡 266-太陽鸚哥 267-海角鴉

 263-白腰林鵙  Northern White-crowned Shrike  2019年肯亞Samburu國家保護區  原圖切裁放大


白腰在舊分類上屬伯勞科林鵙屬,新分類歸在盔鵙科鵙屬,不管如何分,該屬皆屬非洲特有。白腰鵙在東非灌木地分布相當普遍。




264-黃腹鵯  Yellow-bellied Bulbul   2013年沙巴Sepilok雨林探索中心 


普鳥一隻,Sepilok園中鵯科鳥不少,許多是先前有看過的,也有很難辨識的,這是一個新種,頭羽為灰藍色很好辨認。分布於馬來半島、蘇門答臘與婆羅洲。




所謂籠中逸鳥,是指人養的寵物鳥或是動物園的鳥,逃離鳥籠或被主人放生,在野外自由自在成了野鳥。
這些中逸鳥有的是一群被放出或逃出,能適應台灣的自然環境,並能繁衍後代,反客為主,最有名者就是埃及聖鹮,變成北台灣的常見水鳥之一。另外如鵲鴝、亞洲輝椋鳥等,都已在台灣鳥圖鑑中列入。
還有一種情況是個別的籠中逸鳥,會不會繁衍要看能不能找到另一半,並能適應環境躲避天敵,否則這類逸鳥只是個案。譬如2014年華江雁鴨公園出現的長尾輝椋鳥,或更早前在桃園某公園出現的栗頭麗椋鳥,都是孤獨一鳥,大限到了,就再也看不到了。2019年底,竹圍捷運站外出現了一隻本身數量就很稀少的栗背地鶇,連熊爸都去朝聖兩次,但現在已無消息,恐怕凶多吉少。
感覺上台灣養鸚鵡當寵物的很多,常見到許多店家中都有,熊爸家中三十年前有養了幾隻(熊爺爺養的),後來發現有少,以鸚鵡的智商,推測是自行落跑,熊家現住的這棟公寓前兩年也有住戶貼出尋鳥啟事,也是鸚鵡落跑。
不過鸚鵡能不能適應台灣環境,就很難說了,有網友拍下非常精彩(但有點殘酷)的台灣藍鵲捕食小鸚鵡的連續畫面,
http://f100ctw.blogspot.tw/2012/09/blog-post_1.html

熊爸熊媽到宜蘭賞鳥,鳥運不佳,要離開時看到兩隻不同種的鸚鵡結伴而行,看來是籠中逸鳥,不是在自然環境下成長的(不同種的鸚鵡會在一起嗎?還是在計畫逃獄時成了好友?),聲音大又聒噪,宜蘭猛禽不少,加上台灣無處不在的野貓,這一對小可愛要注意了。
籠中逸鳥算是野鳥,還是要拍下納入鳥種數。

265-和尚鸚鵡(逸鳥)  Monk Parakeet   2015年宜蘭

原產於南美洲,廣被人類豢養為寵物,逸鳥也多,根據維基百科,和尚鸚鵡在許多國家生存的很好,NG的北美野外鳥圖鑑將其列入,並稱在是佛羅里達州南部數量最多鸚鵡種類,維基也估計佛州的和尚鸚鵡有十萬隻之多




266-太陽鸚哥
(逸鳥)  Sun Conure  2015年宜蘭  IUCN瀕危物種


又稱為太陽錐尾鸚鵡,是一種非常不幸的可愛鸚鵡,原生地在南美東北部的極小地帶(巴西、蘇利南、蓋亞那、法屬圭亞那交界處),原來很多,但因為長相討喜被濫捕,在許多地方已經絕跡,2008年IUCN提升為瀕危,CITES為Appendix II管制交易的鳥種。



267-海角鴉  Cape Rook  2012年坦尚尼亞賽倫蓋提國家公園

分布於東非與南非,棲息地以有樹草原為主,農業地亦可見,較狹長的喙是這種烏鴉的特徵。

2021年10月2日 星期六

258-紅枕咬鵑 259-白鶴 260-南黑鶲 261-棕背三趾翠鳥 262-翹鼻麻鴨

258-紅枕咬鵑雄鳥  Red-naped Trogon  2013年沙巴Sepilok雨林探索中心  婆羅州特有亞種  IUCN近危物種


驚艷指數★★★
這隻跟257紫頂咬鵑略有不同,主要差異是頭是黑的,眼週與嘴為藍色,頭後(枕帶)為紅色,胸前有紅黑分界有白色細紋。當大夥在步道上很困難的拍樹叢中的紫頂咬鵑時,這隻紅枕咬鵑就在步道正上方的樹枝上盯著我們十幾人看,沒人注意,直到熊爸頭抬起來發現牠的存在,非常好笑的相遇。

紅枕咬鵑分布於馬來半島、蘇門答臘與婆羅洲,生活在原生林或次生林中,不普遍鳥種。



259-白鶴  Siberian Crane  2015年金山  IUCN極危物種  華盛頓公約CITES Appendix I 物種 

金山小白鶴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2014年底飛到金山,當時未滿一歲(幼鳥),迷途,因為東線白鶴的冬天棲息地是江西鄱陽湖(維基百科)。


此攝於2015年元旦,亞成鳥的黃羽特徵很明顯。這是熊爸熊媽第一次與小白鶴見面。

此後小白鶴一直待到2016年5月才飛離。中間有不少人鳥之間感人的故事。熊爸熊媽也多次來探望牠。


這張攝於2015年9月,一歲左右,羽色與外觀已是成鳥樣子,體型可能小一些。

小鶴離開後,一直未有訊息,希望牠一切都好。




260-南黑鶲  Southern Black Flycatcher  2019年Kibo Safari Camp, Kenya

原先放的是暗色黑鵙,但照得較模糊且從前方看,還是很不確定,也有可能是叉尾卷尾,所以撤回。在東非,黑色鳥又外型相似的有三種:暗色黑鵙、南黑鶲與叉尾卷尾。這張雖未拍到尾羽,但從頭部觀察,是南黑鶲的機會比較高。

南黑鶲分布在東非與南非。




261-棕背三趾翠鳥  Rufous-backed Dwarf-kingfisher  2017年西峇里國家公園


棕背三趾翠鳥是一種非常袖珍的翠鳥,僅14公分,分布於馬來半島至大、小巽他群島。第一次看到是在沙巴Sepilok雨林探索中心,驚鴻一瞥就飛走了,還好對到焦。第二次則是在印尼峇里島的國家公園,在等八色鶇的時候出現。

棕背三趾翠鳥在分類上有爭議,維基上認為與另一種黑背三趾翠鳥同種,不過鳥書舉出進來研究,似乎都不認可維基的看法。



262-翹鼻麻鴨   Common Shelduck  2015年金山


俗稱花鳧(音符),台灣度冬數量很少,這兩隻在小白鶴剛到金山時,也同時出現在鄰近濕地,也引起鳥友的圍觀拍攝(順便?)。
相片中這一對左邊的應是雌鳥,右邊為雄鳥。雄鳥在繁殖期上嘴基部有紅色瘤狀突出,故稱之為翹鼻。這張兩隻對比下仍可看出左邊雌鳥曲線平順,右邊的上嘴比較突,因為並非繁殖期,突起部不算明顯。

2019肯亞賞鳥行(廿二):666-東非長尾伯勞 667-領燕鴴 668-鞍嘴鸛 669-非洲鷚 670-長趾麥雞

666-東非長尾伯勞  Long-tailed Fiscal  2019年肯亞Amboseli國家公園  原圖切裁放大 東非的伯勞種類不少,這種也是常見的伯勞,分布於索馬利亞南部至坦尚尼亞北部,生活環境主要是草原、開闊林地與農地。 伯勞一般稱為小猛禽,這種東非長尾伯勞吃昆蟲、小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