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2日 星期日

2019肯亞賞鳥行(廿四):676-白臉樹鴨 677-赤嘴鴨 678-南非鴨 679-小長尾鳩 680-蘇丹金背雀

676-白臉樹鴨  White-faced Whistling-Duck  2019年肯亞Amboseli國家公園


臉部白色部分很明顯的一種樹鴨,留鳥,棲息於淡水湖泊沼澤的環境。分布於撒哈拉以南非洲(含馬達加斯加)與南美。至少以熊爸目前所看到的非洲鳥種來說,是留鳥又跨非美兩州是頭一次,非常奇特。查了一下維基,有認為南美部分的分布是人為的。
這張拍攝時太陽已近頭頂,角度關係導致偏黑。


677-赤嘴鴨  Red-billed Teal  2019年肯亞Amboseli國家公園

這種鴨類的嘴如胭脂般鮮豔,很容易辨識。分布於東非與南非(含馬達加斯加),是淡水性的留鳥。

在東非尤其是在安博賽利這種乾旱地帶,能看到新的雁鴨科鳥種,覺得異常新鮮與高興。



678-南非鴨  Hottentot Teal (Blue-billed Teal) 2019年肯亞Amboseli國家公園

分布幾與前面的赤嘴鴨相同,也是東非與南非(含馬達加斯加),也是淡水性鴨類,嘴在陽光下似顯淺藍灰色。


同場加映,這裡水鳥種類不少,但數量不算多,像這湖中也有小群的紅鸛。



大小紅鸛會混群,這張照片中間為大紅鸛,中右為小紅鸛,有看出差別嗎?辨識重點不是大小,而是看嘴的顏色。



679-小長尾鳩  Namaqua Dove  2019年肯亞Amboseli國家公園 

乍看時因為其配色特別還以為是什麼新奇的鳥種,拍時仔細看發現這隻鳥長得像鴿子樣,回去對鳥書確認這確實是一種鳩鴿科的鳥,叫小長尾鳩,不過照片看不太出長尾的特徵。

網路資料稱這種鳥分布於西亞到非洲,包括馬達加斯加,是分布廣泛的普鳥,eBird上有不少照片是在以色列拍到的。


早上行程結束,準備到小山丘上吃午飯。

在停車場旁的灌木叢看到這隻一直鳴叫的小鳥。

680-蘇丹金背雀雌鳥  Golden-backed Weaver  2019年肯亞Amboseli國家公園

拍的時候就知道會有辨識上的難度,一看就知道這是某種織雀的母鳥,但沒有公鳥在旁,無法馬上看出。回家先用鳥書先限縮範圍確認這的地區可能出現的織雀,再用網路資料比對這些織雀的雌鳥照片,篩到最後只有蘇丹金背雀雌鳥最近似,應該有八成的機會。

蘇丹金背雀是東非鳥種,分布於肯亞、坦尚尼亞、烏干達與蒲隆地。

熊爸也注意到最近有不少可分辨動植物的手機應用程式,不過還沒開始利用。至少熊爸用過智慧鏡頭來查鳥,發現完全不對。也許以後在現場辨識鳥種會越來越便利而正確。


2024年12月4日 星期三

2019肯亞賞鳥行(廿三):671-彩䴉 672-流蘇鷸 673-非洲琵鷺 674-白翅黃池鷺 675-非洲雉鴴

671-彩䴉  Glossy Ibis  2019年肯亞Amboseli國家公園  原圖切裁放大

彩䴉是歐亞大陸鳥種,非洲看到的是由歐洲飛來過冬的,但也有留鳥;澳洲也有、南亞也有,是普遍留鳥,近百年來從南美北部逐漸向北美南部分布。而在東亞也逐漸出現,華東與臺灣近年都有看到,在臺灣原先算是迷鳥,現應可列為稀有冬候鳥,可說是是䴉科分布最廣的鳥種。

彩䴉翅膀有金屬色澤,是淺水涉禽,吃各種小動物,如魚蝦蟹貝昆蟲蜥蜴等。



672-流蘇鷸  Ruff  2019年肯亞Amboseli國家公園

流蘇鷸在臺灣是稀有冬候鳥與過境鳥,在台南至屏東一帶有冬候鳥,但數量不算多,鳥友大部分是去台南沿海賞鳥,通常距離頗遠。在北臺灣都是過境鳥,看到要看運氣,熊爸2015年在大園田裡看過一次,距離也是很遠,成像僅供參考,就不放了。之後在臺灣觀鳥就很不積極,也就沒有機會再看到,肯亞就是第二次。

流蘇鷸在臺灣鳥友間屬較熱門鳥種,其一是稀有,其二是雄鳥繁殖羽非常奇特,與照片看到的完全不一樣,通常鷸科的鳥繁殖羽最多顏色變深,很多是深紅褐色,但流蘇鷸雄鳥繁殖羽頭頸會有一大戳毛茸茸的羽毛,英文俗名Ruff對應的是17、18世紀歐洲王公貴族的領圈。



673-非洲琵鷺    2019年肯亞Amboseli國家公園

非洲琵鷺非常好辨識,腳、前額兩眼以下部分與琵嘴邊緣皆為粉紅,琵嘴中間為淡灰,不過繁殖時臉部與琵嘴、腳會變成黑色。與其他種琵鷺飲食略同,都是在淺水中尋找小魚、兩棲類、昆蟲等。

分布於撒哈拉以南非洲與馬達加斯加,目前無危。 



674-白翅黃池鷺  Common Squacco Heron  2019年肯亞Amboseli國家公園

跟東亞的池鷺、東南亞的爪哇池鷺、南亞的印度池鷺算是親兄弟,外觀很相似。白翅黃池鷺在非洲有留鳥與冬候鳥,都分布於撒哈拉以南,在非洲的度冬的的白翅黃池鷺,其夏季繁殖地從中亞到東歐中歐與南歐。由於非洲大陸僅有兩種池鷺,另一種羽色全灰,完全不一樣,也就不用再與其他種池鷺比較細微特徵,一看到即能分辨。



675-非洲雉鴴  African Jacana  2019年肯亞Amboseli國家公園

與台灣的水雉是同科的表親,分布於撒哈拉以南非洲,習性與台灣表親也很類似,生活在淺水環境,長腳與爪讓其可步行在漂浮水面的植物上。雌雄外觀類似,雄性比雌性類大,照片這張不知是公是母,帶著仔子遊晃。


2024年11月18日 星期一

2019肯亞賞鳥行(廿二):666-東非長尾伯勞 667-領燕鴴 668-鞍嘴鸛 669-非洲鷚 670-長趾麥雞

666-東非長尾伯勞  Long-tailed Fiscal  2019年肯亞Amboseli國家公園  原圖切裁放大

東非的伯勞種類不少,這種也是常見的伯勞,分布於索馬利亞南部至坦尚尼亞北部,生活環境主要是草原、開闊林地與農地。

伯勞一般稱為小猛禽,這種東非長尾伯勞吃昆蟲、小型爬蟲類,也會吃小鳥。注意喙尖有帶鉤,是伯勞的特徵。



667-領燕鴴  Collared Pratincole  2019年肯亞Amboseli國家公園  原圖切裁放大

又稱為紅翅燕鴴(Red-winded Pratincole),跟臺灣的親兄弟燕鴴(Oriental Pratincole, No. 503)非常像,分布於歐亞大陸西部,從新疆一直到伊比利半島,以及非洲全境。

在東非有候鳥也有留鳥,不太確定這隻屬性。

燕鴴的這個名字很有趣,意思是似燕之鴴鴴是涉禽,但燕鴴又如同燕子在飛行中捕食昆蟲(雖然牠也可下地捕食),因以為名。



668-鞍嘴鸛  Saddle-billed Stork  2019年肯亞Amboseli國家公園  原圖切裁放大

這隻是這次肯亞之旅的第一好鳥,很可惜的是距離略遠,面光且光線太強。

鞍嘴鸛分布於撒哈拉以南非洲,東非是分布最多的地區,棲地是沼澤溼地,食物以魚類、蛙蟹為主。很高,有142公分。嘴前端是紅色,中段是黑色,後段上延至兩眼中為黃色,下半為紅色,形成非常奇特的顏色搭配(這張照片中後段上下兩色比較不容易區分)。這隻應為公鳥,其眼白為褐色,所以對比下看不太到,反之如是母鳥其眼白為黃色就會很明顯,也是少見分辨公母的特徵。

理論上來東非三次,這麼大的鳥應該很有機會看到才是,但也僅看到這一隻,所以賞鳥有時真是看運氣。



669-非洲鷚  Grassland Pipit (African Pipit)  2019年肯亞Amboseli國家公園

非洲鷚,顧名思義是生活在非洲的鷚屬鳥種,與臺灣會出現的大花鷚或東南亞的東方田鷚本是同家,近年來獨立出來。即使如此,維基上說在非洲就有15個亞種,分布於撒哈拉以南的中非、東非與南非,是草地與田地上活躍的普鳥。

因為非洲鷚體型小(15公分),加以保護色,所以在東非獵遊時不容易被注意到,通常是車子停下來觀察哺乳動物或大型鳥類時順便在路邊瞥到的,這隻好像就是如此。



670-長趾麥雞  Long-toed Lapwing  2019年肯亞Amboseli國家公園

開始介紹水邊的鳥種,大家將會看到這些鳥又大又清楚,因為許多就在路邊,完全不怕人。是這次行程中最爽快的一段。

分布於東非與中非,常見於恆久性水源地域。這鳥以腳趾頗長而為名,這張正好拍到特徵,很不錯。


2024年10月26日 星期六

2019肯亞賞鳥行(廿一):安博賽利國家公園一日遊之上午巡禮

早餐畢,開始今天上午在安博賽利國家公園的行程。

公園主幹道上塵沙瀰漫,交通繁忙,因為大家都出發獵遊了。


跟前一天下午相比,吉力馬札羅山更看不清楚。



色鵰(Tawny Eagle, No. 142)在高處監視中。這種大鳥在東非獵遊中算是常見的。



典型的非洲草原照片,有長頸鹿、牛羚、斑馬、湯氏瞪羚,左一長頸鹿前腳中還有一隻黑背狐狼。



這是第一次看到的物種─大耳狐(bat-eared fox),或譯為蝠耳狐,稀樹草原生活的哺乳動物,雜食性,有兩個亞種,一種在東非(照片上的)一種在南非。



來的時候是八月,是乾季,而安博賽利與馬賽馬拉那邊相比,似乎更缺水。不過這一小區似乎是個沼澤地,顯得很有綠意。根據導遊的講法,此處有水是地下水之故。這講法應該沒錯,因為這裡有吉力馬札羅山,長期雪融化與雨季的水後流入土壤中形成地下水源。之前在坦尚尼亞的Lake Manyara國家公園,那邊的導遊也如是說,因為該湖是鹹水湖,湖側林木茂盛地帶靠的也是地下水。



接著車子駛入湖區,這可能是目前公園中面積最大的水域。



一條石子路穿過水域兩側,左側水多算是一個小湖,右側水少如同沼澤,熊家在這裡相當意外地加了很多新種,花了不少時間。



近處是湯氏瞪羚,後面有一群鴕鳥。



這算龍捲風嗎?



灰冕鶴(Grey-crowned Crane, No. 179),在路上覓食。



上次在坦尚尼亞拍的有點距離,相機效能也不好,這次補拍成功。



這裡竟然有河馬!



為何獵遊車都停在這裡,其實這是國家公園中一個可以讓遊客下車活動的小丘。



沿台階走上去,山頂展望很好。導遊給熊爸熊媽準備了飯盒,所以中午不回酒店了,這樣行程安排也不錯,上午行程結束。

2024年10月6日 星期日

2019肯亞賞鳥行(二十):661-紅胸長爪鶺鴒 662-基氏沙鴴 663-紅頂短趾百靈 664-灰黑腹鴇 665-斑晨鶇

661-紅胸長爪鶺鴒雄鳥  Rosy-breasted Longclaw  2019年肯亞Amboseli國家公園  原圖切裁放大

紅胸長爪鶺鴒主要分布在肯亞、坦尚尼亞及南部非洲的北部區域,而在肯亞主要在該國南部與坦尚尼亞交界一帶,從ebird上來看其分布範圍很不均勻,但算是普鳥,鳥書說喜歡較潮濕的草原,不過此時的安博賽利可是蠻乾燥的,雨季還要等兩個月,或許這種鳥不會遷徙。雄鳥喉部鮮紅色,雌鳥則為淡紅色。這隻雄鳥的紅色十分標準,也是在公園大門口拍到的。是一隻好鳥!



662-基氏沙鴴  Kittlitz's Plover  2019年肯亞Amboseli國家公園

這是進園看到的第一個新種,還是熊爸眼尖,看牠在路邊快跑,急忙攔住司機停車及時拍到的,這種情況在進出這個公園經常發生,因為一般的司機/導遊不會賞鳥或只會看大鳥,所以熊爸熊媽必須眼尖盯著路兩邊。

基氏沙鴴看似有點像臺灣的東方環頸鴴雌鳥,這鳥分布很廣,北至以色列,南至好望角,肯亞全境可見,算涉禽,可是乾燥的安博賽利也可看到,可見其適應性相當強。



663-紅頂短趾百靈  Red-capped Lark  2019年肯亞Amboseli國家公園

很不起眼的小鳥,一般人會以為是麻雀,也只有鳥人會特別拍牠。拍了後也沒太注意,要到疫情中閒暇沒事檢查東非旅行照片後才發現的新種,因為那一陣子開始檢查以前拍的百靈類鳥種,有點感覺了,才再看到這張照片就知道八九不離十這隻鳥是個新種。

分布於肯亞以南的東非與南非,棲息於短草地,雖屬普鳥,但似乎有群聚性,會成群移動。根據東非鳥書及ebird資料,即使在肯亞也有區域性。 



664-灰黑腹鴇雌鳥  Hartlaub's Bustard  2019年肯亞Amboseli國家公園

這又是導遊急馳回酒店時被熊爸攔住停車拍到的大鳥,應該是今日所看體型最大鳥種,拍大鳥就是爽。

但回來後對圖鑑一直比對不著,很感困惑。看了eBird與網路諸多圖片大致可確定為灰黑腹鴇的雌鳥。

灰黑腹鴇分布於東非,南界大約是坦尚尼亞中部,是灌木草地活動的鳥種。體長有71公分,是東非小型鴇類中最大者。



665-斑晨鶇  Spotted Morning-Thrush 2019年Kibo Safari Camp, Amboseli, Kenya

隔天一大早起床去吃早餐時,在步道上拍到這隻。

斑晨鶇是東非普鳥,森林、稀樹草原與灌木林地皆可看到。


這家度假村面積不大,設計為獨棟帳棚,但有草棚與樑支撐,在東非酒店中已經住過多次,沒有驚艷,酒店菜色也很制式,所以都沒有拍下來。

接下來就是這一天國家公園的獵遊行程。創下一天看到最多新種的記錄,到目前都沒有被打破(也是因為後來疫情開始了,再也沒有飛這麼遠去看鳥)。

2024年9月16日 星期一

2019肯亞賞鳥行(十九):初入安博賽利國家公園與660-斑鴿

肯亞的安博賽利國家公園(Amboseli National Park)佔地392.06平方公里,以肯亞的標準來看,其核心旅遊面積並不算大,而且沒有馬賽馬拉與鄰國坦尚尼亞賽倫蓋提的動物大遷徙,動物數量也遠遠少於後者。不過熊爸熊媽在此待了一天半,覺得這是一個小而美的國家公園,而且在動物保護與研究上,這裡的象群研究在世界上可與珍.古德的黑猩猩齊名,在NG等自然頻道經常會播放。

今天下午的獵遊行程就是從東北口進,東口出,今晚住宿的酒店就是在東口外,東口是最大的入口,有形成一個頗繁榮的小村落,不少的酒店都在這一帶。而谷歌地圖上看到的安博賽利湖,其實早就乾涸,看下面谷歌衛星圖就知。

應該已變成一塊鹽鹼地或沙地,行程中沒去,行程主要是在衛星圖中綠色一帶。其實,因地球暖化問題,安博賽利得乾旱問題很嚴重,這也影響了大象的活動,後續遊記中或許還會提到。



這是東北口大門,導遊去辦入園手續,照例熊爸熊爸在附近拍鳥。這裡一旦有觀光客出現,馬賽婦人與小孩就會拿著廉價紀念品跟著遊客,要不要買存乎一心,但不買也要小心隨身與車上的貴重物品。



照例也都會有些骨骼裝飾


進園沒多久後就看到黑背胡狼一隻


藪貓一隻


整體而言,這一區看來相當貧瘠,草稀疏而短,地上看起來白白的,似乎是鹽鹼,所以大型動物很少,連象群也沒有。


可能很多人都看過這樣的情境照,高聳帶雪帽的吉力馬札羅山當背景,在青綠的草原上,成群的大象與斑馬在吃草,熊爸很想拍出同樣的美照,可是實際的照片是這樣的。

其實,要看到清楚的吉力馬札羅山很不容易,上次2011年就沒看成,有可能要到雨季。加上地球暖化, 吉力馬札羅山的冰冠越來越小,公園的乾旱時間變長,也就成了這副德性。熊爸本來不想拍的,說等等明天或許塵霾比較不嚴重。反倒是熊媽說明天也未必有機會,先拍再說。果然應驗的熊媽的話,隔天的山就只有一個更模糊的影子。



傍晚時分。好吧!還是有些牛羚與斑馬,數量不但無法與馬賽馬拉賽倫蓋提相比,好像也遜於11年造訪的坦尚尼亞Tarangire國家公園,不過希望鳥況能好,至少目前看來還可以。



660-斑鴿  Speckled Pigeon  2019年肯亞Amboseli國家公園

這是在大門口熊媽拍的,當時熊爸正在追其他的鳥,對一旁的鴿子沒啥興趣,好在熊媽有拍,又是一個新種。

以其翅膀上有白斑為名,但最明顯的特徵是眼圈的紅色裸皮組織。分布於撒哈拉以南,在東非分布於內陸,算是普鳥,城市也可見。


694-藍歌鴝 695-栗小鷺 696-灰胸秧雞 697-白腹琉璃 698-紫綬帶

東非的鳥介紹完了,清理一些更早在本島拍的鳥。 694-藍歌鴝雌鳥  Siberian Blue Robin  2015年野柳  原圖切裁放大 藍歌鴝在台灣是稀有過境鳥,繁殖於東北亞,度冬於東南亞,最南可至印尼的大巽他諸島。 藍歌鴝顧名思義羽色應該是藍的,但很可惜看到的是母鳥,以後...